首页 > 成果发布 > 前沿观点

前沿观点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鲁春丛: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 持续做好两化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
发布时间:2025-10-27 09:49:38

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

持续做好两化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 鲁春丛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继续做好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成果,其应用程度是两化融合发展水平的直观映射和综合体现,是推进两化融合的战略抓手。站在科学谋划“十五五”新的历史起点上,持续提升工业互联网创新能力,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对于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工业互联网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两化融合的战略抓手


工业互联网一头连着工业、一头连着信息通信业。我国工业增加值超过40万亿元,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持续增长的工业基本盘,为工业互联网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和广阔空间。以两化深度融合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实现制造业的全面领先,离不开工业互联网的全面应用、与时俱进。这主要由工业互联网自身的“多元、分级、融合”三大特征所决定。


(一)供需主体的“多元”,决定了两化融合要在“更广范围”上聚链成群。我国工业体系门类齐全、规模庞大,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其数字化基础和转型需求千差万别。同时,供给侧的工业网络、生产设备、信息系统也构成多元。这种“多元对多元”的格局,决定了两化融合不可能靠单一技术或产品包打天下。工业互联网通过开放的架构和丰富的生态,能够连接多元化的供给和需求,为不同企业提供适配的解决方案,从而打破地域、行业和企业规模的限制,推动两化融合从少数龙头企业的“盆景”,扩展为覆盖全产业链的“风景”,在更广的范围上形成融合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应用场景的“分级”,决定了两化融合要在“更深程度”上逐级跃升。工业互联网的应用场景覆盖了从单个设备、一条产线、一个车间,到整个工厂、企业乃至产业生态的多重层级。这种分级特征,为两化融合的深化提供了清晰的路径图。我们可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设备联网、数据上云等基础应用做起,逐步深入到生产流程优化、供应链协同等核心业务环节,最终实现企业经营决策的智能化。这个过程就像一场攻坚战,需要稳扎稳打、层层递进。工业互联网为这场攻坚战提供了从连接、到平台、再到智能应用的系统“解决方案”,支撑企业在不同层级上持续深化融合应用。


(三)技术知识的“融合”,决定了两化融合要在“更高水平”上迭代演进。工业互联网本身就是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多重技术浪潮叠加交汇的产物。它的核心价值在于能够加速信息技术(IT)、通信技术(CT)、控制技术(OT)和数字技术(DT)的“4T融合”。通过这种深度融合,散落在老师傅头脑中、沉淀在图纸文件里的工业知识、经验和工艺,得以用数字化的方式进行模型化封装、标准化积累和软件化复用,从而实现工业智慧的价值放大。这是一个持续积累、不断迭代的长期过程,是一场考验耐力的持久战。工业互联网正是打赢这场持久战的关键,它为实现更高水平的融合提供了核心载体,是推动融合发展从“物理叠加”到“化学反应”跃升的关键催化剂。


二、“十四五”时期工业互联网推动两化融合取得积极成效


“十四五”以来,在政策引导和产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工业互联网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步入规模化应用新阶段,有力地推动了两化融合走向纵深,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融合发展的“数字底座”更加坚实。工业互联网网络、标识、平台、数据、安全五大体系一体部署、一体应用,为两化融合提供了必备的基础设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全球领先,截至目前,高质量外网已覆盖全国97%以上的地级行政区,为海量工业数据传输打通了信息动脉。企业内网改造提速,已建成近2万个工业5G虚拟专网。标识解析注册量突破6900亿,服务企业超52万家。具有一定行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340家,MaaS(模型即服务)、AaaS(智能体即服务)加速兴起,成为汇聚工业知识的“产业大脑”,重点平台设备连接数超1亿台(套)。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体系加快建设,已汇聚超14亿条工业数据,初步构建了一批高质量数据集。基本建成国家、省、企业三级协同的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监测服务体系。


(二)融合创新的“技术引擎”更加强劲。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集成创新和应用落地。5G、时间敏感网络(TSN)等技术加速发展,推动形成了算网控一体的新型工业网络。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的双向赋能成为最大亮点,截至6月底,在用算力中心标准机架数达1085万架,智能算力规模达788EFLOPS,为双向赋能提供智能底座。一批工业智能传感器、具身智能机器人等工业级智能终端加速研制;通用大模型在工业领域加快部署,汽车、电力、化工等行业已培育出一批行业大模型,部分模型初步具备了知识问答、代码生成乃至设备控制的能力。工业机器人方面,我国已连续11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国,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工业机器人密度达470台/万人,远超全球平均水平。


(三)融合应用的“赋能效应”更加凸显。工业互联网的应用已实现41个工业大类全覆盖,截至6月底,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达到84.0%、66.8%。平台化设计、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典型模式加速普及,已建成7000余家先进级和23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形成了一批可复制推广的示范标杆,有力促进了制造企业提质、降本、增效、绿色、安全发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百城试点工作提速扩面,带动近4万家中小企业开展数字化改造,培育“小快轻准”解决方案1万余项。2024年,我国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增加值规模超1.5万亿元,带动经济增长近3.5万亿元。


三、“十五五”时期工业互联网推动两化融合的重点任务


展望未来,人工智能等颠覆性技术带来新的机遇,产业基础的“真难题”与跨界融合的“新课题”交织叠加,对我们以工业互联网推动两化深度融合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继往开来,打好政策“组合拳”,立足行业实践,加快工业互联网体系化发展。


(一)夯实技术根基。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推进工业通信芯片、工业传感器、工业终端、工业控制系统等智能化升级,强化工业智能体技术攻关,研发智能生产调度管理、工艺参数自优化等工业软件。加快工业机理、技术工艺和知识经验模型化封装与标准化积累,针对重点行业、典型场景应用,研制一批工业模型。


(二)增强产业实力。加强工业互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壮大核心产业规模,一体推进网络、标识、平台、数据、安全五大功能体系建设。培育更多元、更优质、更专业的解决方案,提升工业互联网产业供给能力。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和企业创新联合体,布局一批产教融合共同体和实训基地。


(三)建设工业高质量数据集。完善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体系,推动建设装备制造业数字供应链平台,开展工业数据资产登记平台体系建设布局,打造工业数据空间,加强数据要素汇聚与应用。聚焦多源异构数据采集与融合、数据智能处理、数据专业标注、质量评测、产品登记、可信流通等关键环节,建设一批区域、行业高质量数据集。


(四)提高工业智能化水平。推动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强化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创新。加强通用大模型在工业场景的应用落地和行业大模型的研发,发展工业智能体,持续增强工业系统的智能感知与决策执行能力。坚持分业推进、分级推进、协同推进,深化工业领域通用智能制造装备更新和智能工厂建设,打造一批重点行业数智化转型标杆。


(五)保障工业互联网安全。构建人工智能安全治理体系,深入推进工业互联网安全分类分级管理。提升国家、省、企业三级协同的安全监测预警、应急响应和检测评估能力。加大安全产业供给,发展工控安全、数据安全等关键技术产品,加强攻击防护、漏洞挖掘等安全产品研发,构筑可靠的安全保障防线。


来源:中国工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