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大会在福建福州举行。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以下简称“工联院”)院长鲁春丛出席大会并作《全国装备制造业数字供应链平台应用成效》成果发布。
工联院院长鲁春丛发布《全国装备制造业数字供应链平台应用成效》
以下为成果发布主要内容
近两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实施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业技改等一系列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产业各界推动数字化的积极性快速攀升,动能强劲,也充满期待。我们深刻认识到,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一项体量大、范围广、周期长的系统性工程,必须坚持前瞻谋划、系统布局、分业推进,针对性解决相关问题。打造“小快轻准”数字化转型产品,成为中小企业关注因素,一站式产品与解决方案在中小企业中备受青睐。
去年这个论坛上,工联院发布了全国装备制造业数字供应链平台。在各方支持下,平台持续迭代升级,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数字工品协同平台,通过产品数字化带动企业全面数字化,通过订单驱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积极性。
一是创建数字工品,服务中小企业。平台为广大零部件供应商,特别是中小企业,将产品转化为“数字工品”。这些数字工品不仅是简单的三维模型,更是包含了丰富设计和制造信息的数据载体。中小企业的产品得以用一种标准化、数字化的方式被链主企业的设计师发现、理解和选用,是中小企业低成本、高效率融入数字供应链体系的关键入口,也是其自身产品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实践。助力企业低成本拓展全国市场。中小企业将产品转化为数字工品后,突破地域和传统渠道限制。后台精准推送的营销数据(浏览、下载、被加入供应链等行为分析),帮助企业精准锁定潜在客户,实现从“大海捞针”到“精准捕鱼”的转变,营销获客成本大幅降低,订单转化率显著提高。助力企业高效融入链主供应体系。经过平台认证的供应商及其数字工品,更容易获得链主企业的信任和选用,通过平台“供应链”组件,可帮助双方优化重组供应链关系,使中小企业更顺畅地进入核心供应链,获得稳定订单。助力企业提升品牌形象与数字化能力。中小企业在平台上展示产品、积累用户数据,参与平台组织的“大国品牌”遴选活动,有助于塑造优质品牌形象,提升在行业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使用平台的过程本身也促进了企业自身的数字化转型。
二是精准选型配置,赋能整机企业。平台面向整机企业的设计工程师,提供强大的参数化智能选型与设计支持。设计师只需输入所需零部件的性能参数、接口要求等产品需求,平台即可基于海量的数字工品库,快速、智能地检索、匹配并生成符合要求的3D模型,甚至支持直接进行虚拟装配和初步的仿真分析。这种模式彻底改变了过去依赖纸质样本、二维图纸、反复沟通确认、手动绘制模型的低效设计流程,将工程师从繁重的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能更专注于产品的创新设计与系统集成。助力链主研发设计提质降本增效。通过直接调用数字工品和参数化设计,链主企业设计效率平均提升60%,设计准确性提升50%,研发周期大幅缩短,研发成本显著降低。助力链主优化供应链增强韧性。平台汇聚的海量供应商资源,使链主企业能更便捷地发现、评估和引入更多优质供应商,优化供应链结构,降低单一供应商依赖风险,提升供应链的韧性和稳定性。助力链主提升设计智能化水平。平台基于国产工业软件,研发了装备制造研发设计大模型,提供“检索-推荐-生成”全链路的智能研发设计服务,通过AI驱动实现设计复用、3D模型几何搜索智能匹配、显著提升了研发设计的智能化水平,并深度融入国产工业软件生态。
三是探索商业模式,增强市场化能力。平台目前已聚集超过40万家企业用户,209万名活跃工程师,包含2.2亿件数字工品,广泛覆盖了工业母机、医疗装备、工业机器人等重点领域,已经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数字工品库。平台推出零部件供应商会员订阅服务,帮助会员实现基于数据的精准营销,助力高效拓展市场;推出整机企业(企业版)设计师设计资源服务,提供全量参数化3D模型的智能选型和设计支持。为解决中小企业获客难题,基于平台沉淀的海量用户行为数据(如产品浏览、模型下载、供应链添加等),通过算法分析,为会员企业提供高质量的B2B精准销售线索和潜在客户画像。支持企业主动触达意向客户,将传统的被动等待转变为数据驱动的主动营销。
全国装备制造业数字供应链平台应用成效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赋能链主企业,从“单兵作战”到“生态共赢”的破局蝶变。以杭州国能汽轮工程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作为国内汽轮机辅机系统领域的领军企业(国内市占率75%,国际20%),与其180多家供应商组成了供应链群组,通过平台将其配套企业从“物理连接”升级为“数字共生”,变革制造模式、重塑产业链供应链。企业的“朋友圈”扩大了。以前找供应商更多是采用“熟人推荐”模式,现在通过平台通过AI智能匹配算法,能接触到更多有研发实力、性价比又高的潜在伙伴,供应商资源与结构更优化了。研发设计的“效率条”拉满了。产品研发部流传着“三座大山”的调侃:翻样本、画图纸、打电话,费时费力还容易出错。平台上现成的、标准化的数字工品模型库非常丰富,如今工程师轻点鼠标,平台超亿级数字工品库快速响应——输入“减速机”,瞬间弹出上百个参数化模型,并直接能够调用到设计软件里进行装配和验证。设计成本大幅下降,设计返工率大大降低,后面生产环节的问题大幅减少。与供应商的“沟通桥”顺畅了。180多家的供应商零部件数据格式差异性较大,工程师为了找到合适的零部件,要来回打好几个电话,邮件发一堆,信息还可能滞后。现在,通过平台形成统一的数字工品规范,工程师可以与供应商进行实时在线设计协同,技术资料也能方便共享,大大减少了沟通不畅、信息壁垒带来的时间和成本浪费,整个上下游协同的效率更通顺了。
二是赋能中小企业,从“酒香巷子深”到“数字聚光灯”的突破逆袭。苏州通又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案例。这家专注于伺服电缸、滑台模组等自动化设备及配件的零部件企业,在发展初期也曾面临品牌知名度低、推广成本高、市场拓客难的困境,借助平台的流量密码,营销模式从“守株待兔”到“精准爆破”,实现了从“隐形冠军”到行业黑马的华丽转身。公司负责人分享道,以前参加展会就像撒网捕鱼,现在平台数据就是我们的“军工级雷达”。自266个数字工品上线以来,产品曝光量暴增,每个数字工品化身“24小时金牌销售”,累计浏览超11万次、下载超3万次,通过后台用户行为数据分析,让他们能够精准识别出高意向的潜在客户,获得了宝贵的B2B销售线索,通过变被动为主动,精准联系潜在用户,并转化为商业订单。截至目前,平台为其带来1万多新客户商机,年销售额提升30%,累计订单近1000万,销售范围从区域走向全国。
三是数字供应链成效显著。平台沉淀了海量的、真实的产业链供需交互数据,可以开展产业深度分析和产业链供需图谱绘制。目前已对工业母机、医疗装备、工业机器人、农机装备等重点产业链进行了梳理分析,识别了关键环节、核心企业、区域集聚特征。这些基于平台实时数据形成的产业链供需图谱和分析报告,能够为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开展强链补链、优化产业布局、实施精准招商等方面提供及时、精准、动态的数据决策支撑。
四是服务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平台已免费向全国2000多所高校、近10万名相关专业的学生开放。通过海量、真实的工业级数字工品资源库和源于产业实践的设计选型场景,为高校的工程人才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教学素材和科研实践平台,帮助培养更符合现代产业需求的未来设计工程师。从源头上培养了青年人才对国产平台、国产软件和国产品牌的认知、情感与使用习惯,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长远发展储备了人才力量。